36365线路检测中心(江苏)跳水队创建于1958年,60年来在省政府和全省人民的关心培养下,在省体育局和南京体院的直接领导下,并通过历任领队和全体教练员、运动员的艰苦奋斗,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多次为省和国家争得了荣誉,成为全国一支经验丰富、技术全面、后备充足、人材辈出、团结奋进的跳水强队。
建队初期茅鹏、张敬山等老一辈跳水人,积极实践“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在训练手段上重视水陆结合,在训练器材上力求革新,逐步形成勇猛、顽强的训练作风,技术水平和技术难度稳步提升,为队伍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后,跳水队在金海泉、徐洁、高峰等教练的带领下精研项目发展规律,狠抓压水花技术,努力实现了训练的创新,队伍的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先后培养出了吕伟、张玉萍、路海松、杨兰、徐浩、黄强、石磊、许冕、陈若琳等9位世界冠军,为中国跳水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其中陈若琳更是成为中国跳水连续参加三届奥运会即获得5枚金牌的第一人。
60年来,江苏跳水队经历了一个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历程。刚建队时,没有正规的专职教练员,也没有固定的训练场所。当时兼任跳水队领队的茅鹏同志亲自物色人员,大胆的启用新人执教。1958年冬天,队员们远涉广州海角红楼游泳场,在平均气温18°以下(最冷时达6°),水温只有13°的情况下进行室外训练,不到一年时间取得了很大进步。在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上,两名运动员达到健将,两名队员进入复赛,张敬山还取得了男子跳台第6名的好成绩。
六十年代初,由于国家经济困难,运动队进行全面调整和缩编,我队不仅被保留,还有所发展。1960-1965年间,补充了三批新生力量,积极实践“三从一大”训练原则,进行大运动量训练,涌现出了唐志勇、金海泉、王卫国等一批优秀苗子,并形成了我队训练作风勇猛、顽强,跳台比跳板擅长,男队比女队强的特色。在训练手段上,我队博采各省之长,重视水陆结合,革新训练器材,首创落地式弹网于1962年改进了1960年在广州冬训时使用的旋转加速器,使用了水上防拍打气垫背心,从而大大推动了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技术难度的发展。
1975年第三届全运会至1979年的第四届全运会,是训练比较正常的四年。在此期间,我队选拔了吕伟、余俭、蒋军波、杨祝梁以及高峰等一批有发展前途的运动员,在训练中坚持以我为主、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大力发展难度,狠抓压“水花”技术,改善陆上训练条件,重视科学训练方法,在较短的时间就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改革开放以后,我队的训练也步入了建队以来最佳时期。1980年杨宁、1981年余俭、1982年吕伟以及1985年张玉萍连续获取女板全国冠军,其中吕伟还获得1982年全国跳水全能冠军及亚运会女台冠军。此后,吕伟、张玉萍、杨兰、路海松、徐浩、黄强、石磊等分别获得第6、7、8、9届世界杯跳水比赛团体或双人冠军,许冕获得世界跳水锦标赛上十米台个人金牌。在2006年的世界杯比赛中,13岁的小将陈若琳又在跳台双人和团体项目中夺取金牌并勇夺全国十米台冠军,成为江苏省跳水队一颗闪亮的新星,在2007年世锦赛和2008年的世界杯上,陈若琳续写辉煌,继续夺取金牌。特别是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陈若琳顽强拼搏成功夺得女子十米台单人和双人项目的双料冠军,并在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上再夺女台金牌。此后陈若琳再接再厉在2010年、2012年、2014年世界杯,2011年、2013年和2015年、世锦赛上勇往直前一直站在冠军的最高领奖台上。尤其是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陈若琳不断战胜伤病等不利因素,成功卫冕了十米台单人、双人两项冠军,成为世界跳水届在女子跳台项目上的第一人。至此陈若琳共获得三届5项奥运会冠军,16项世界冠军和3个亚运会冠军以及2届全运会冠军,创造了女子跳台运动员的神话。
成功的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根本的组织和思想保证,训练上实行一、二线、三线一条龙管理,分工负责、落实到人,充分调动教练员、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是训练水平提高的前提,坚持科学训练,加强信息交流,善于学人所长,补已所短,敢于创新是早出人才多出人才的关键。
走下领奖台,一切从零开始。跳水队现有干部、教练员12人,孙海平、陈妮、徐洁、成晶晶、胡玮、高峰、徐浩、陈佳鸣、张骐、张玉萍、董盛、周晶,运动员50多人(包括三线),其中国家级教练2人,高级教练5人,国际健将3人,运动健将20多人。正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高昂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投入到十四届周期的训练备战工作当中,力争以更加优良的成绩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