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奋进新征程”马克思主义学院赴贵州遵义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赓续红色基因血脉,培育理想信念,铸牢政治忠诚,践行初心使命,2021年8月25日-30日,36365线路检测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培训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支部书记葛翠柏带领5名师生来到贵州省遵义市,在严格遵守疫情防控规范的基础上,以遵义会议会址为起点,参观娄山关战斗遗址、苟坝会议会址、青杠坡战斗遗址、息烽集中营等红色地标及革命纪念馆,通过集体朗诵毛主席《忆秦娥·娄山关》、跨越红军三渡赤水河渡口的铁索桥、走进狭小逼仄关押进步爱国人士的感化室,身临其境“重走长征路”,感受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与发展历程,将“长征精神”融入将来的工作学习中。
感受伟大转折,坚定初心使命|“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
8月25日上午,在开班仪式上,36365线路检测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身着红军装、神色肃穆,面向国旗、奏唱国歌。随即,培训班负责人为团队成员颁发班旗,中共遵义市委党校、遵义干部学院教育长张兴毅副教授作了《遵义会议与遵义会议精神》专题讲座,带领团队成员穿越时间长河,深入细致地了解遵义会议召开的起因、经过及结果,从革命先辈及后人的评价、会议召开后为革命事业成功带来的帮助等方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最后深入分析遵义会议精神中“坚定信念、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坚持真理、民主团结”等内涵。
聆听讲座
下午,团队成员亲赴遵义会议会址、遵义会议纪念馆参观学习,会址是一座二层青砖小楼,不远处门楼上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的“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熠熠生辉,在这栋小楼内的一次会议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为中央红军突破围追堵截、顺利完成长征、书写壮阔史诗做了铺垫。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团队走进遵义会议纪念馆,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21个革命纪念馆之一,几经修缮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模样,在馆内观看各类图片、文字与实物展示,跨越时空、重温历史,真切感受到当时九死一生的困境、破而后立的决断与转危为安的喜悦。可以说走进纪念馆就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这些鲜活的党史事件早已跳出旧纸堆,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成为后来人化解风险、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
在遵义会议会址、遵义会议纪念馆
苟坝会议被称为“遵义会议的延续”,团队成员追寻红军足迹,走进遵义市苟坝村马鬃岭山脚的苟坝会议会址群。这里独特的地形曾为红军躲避敌军搜查与战机轰炸提供了很大便利,中共党委在于此举行了一次重要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即“苟坝会议“,流传下毛泽东同志“一盏马灯照亮红军征途”的佳话。在这里决议成立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小组”,也为三渡、四渡赤水的实施和长征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苟坝会议会址保留着黔北民居风格,青瓦白墙、雕花窗户,一栋栋古老建筑见证着革命历史与峥嵘岁月。在讲解老师《苟坝会议——共产党人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成功典范》现场教学后,团队参观了苟坝会议陈列馆、毛泽东住室、毛泽东小道、长五间(周恩来、朱德住地)、红军医院(黑神庙),红军标语馆、中华苏维埃银行等场馆。
在聆听讲座与现场参观的过程中,一批浴血奋战、不畏牺牲的红军战士形象越发生动,一批有领导能力、有实践经验的党的干部形象更加鲜活,他们忠诚于共产主义与共产党,为了坚持真理与错误路线作斗争,开启了这次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会议。会议总结了在第五次反“围剿”与突围转移中军事指挥上的经验教训,在事实上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路线、方针与政策问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团队成员们追忆先烈、积极讨论,不断增强文化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了政治素养与作风修养。
在遵义市苟坝会议会址群
瞻仰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红军烈士永垂不朽”
为继承红色基因、传承革命精神,团队成员走进坐落于遵义市凤凰山麓小龙山上的红军烈士陵园。在绵绵细雨中,走进陵园大门,沿317级青石阶而上,气势磅礴的“红军烈士纪念碑”映入眼帘,这座纪念碑是1984年为纪念遵义会议50周年而建造,正面是邓小平同志在那年11月2日题写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解放后,遵义人民在战场遗迹找到77位红军烈士坟墓,陆续将烈士遗骸迁至这里的陵园,纪念碑后方就是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将军的陵墓,邓萍将军是红军长征中牺牲的唯一一位军团级将领。在敬献花篮后,葛翠柏走上前仔细郑重地整理挽联,全体成员鞠躬致敬并默哀以表缅怀之情,在场党员重温入党誓词。
在邓萍将军墓旁,是一座颇具传奇色彩的“红军坟”,在这里安寝的是被尊称为“红军菩萨”的卫生员龙思泉,他为救治乡亲未能跟上大部队撤离,追赶队伍时被反动势力杀害,在当地百姓的感激与追思情感中,他逐渐被后人想象为慈眉善目的女性形象,即使后来经过考证“恢复男身”,雕塑的铜像也依旧遵从民意艺术化为女性,在革命年代里,红军与人民血肉相连、鱼水情深,谱写出许多这样的动人篇章。
在遵义市凤凰山麓红军烈士陵园
除了凤凰山麓红军烈士陵园,团队成员来到位于习水县的青杠坡战斗遗址,瞻仰青杠坡烈士陵园。青杠坡战役是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同志独立领导的第一场战斗,在我党我军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为纪念青杠坡战役牺牲的1000多名烈士,青杠坡烈士陵园于1980年始建,占地面积7.6万平方米。在高大巍峨的烈士纪念碑下,团队成员敬献花圈、缅怀烈士英灵,在得知一位红军老战士何木林为不牵连百姓、装聋作哑十多年的感人故事后,成员们怀着对老战士的敬仰与钦佩,找到了他的墓碑为他献上鲜花。
在习水县土城镇青杠坡烈士陵园
第二天清晨,团队成员特意前往习水县土城镇何木林的家中,与他的儿媳妇林成英老人亲切交流,老人也已近70岁高龄,她的丈夫被何木林以“不能接受国家补助、红军的儿子就应该战斗在最艰难的地方”为理由,送到了当地煤矿上挖煤,很久前就去世了。老人住在狭窄的小屋里,墙上挂满了何木林生前参与讲述红军故事的照片,她也像何木林一样,对党和国家心怀感恩,并热情地对待每一位来客,向人们宣讲关于那个光辉闪耀的年代,讲述包括何木林在内的那群心怀理想、无私奉献的红军战士,她说,红军将一生奉献给革命工作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永远都存在。
在习水县土城镇老红军何木林家
战斗永不止,烽火永不息|“雄关漫道真如铁”
红军长征时面临着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危险局面,免不了一场场生死相搏的大小战役,娄山关战役是红军长征以来的首次大捷,毛泽东同志曾在娄山关上感慨万千,吟出了那首悲壮的著名诗句《忆秦娥·娄山关》。为实地感受这段历史,团队成员来到娄山关战斗遗址,当地“天无三日晴”的独特气候让原本晴朗的天空瞬间乌云盘绕,等到半山腰时就已经狂风大作、雨点密布了。冒着风雨、踩着石阶,登上海拔1400米的小尖山山峰,四周万峰矗立、巍峨险峻,红军战士就曾在这个十几平米的山顶用石头磊成工事,击溃数次敌军反扑。连接小尖山与大尖山的是一座长100米,宽5米的铁索桥,桥名“长空”,出自毛泽东同志诗词“长空雁叫霜晨月”。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陈列馆采用现代化弧幕电影、声光电沙盘等手段模拟当年的激战,全方位介绍了红军当年在娄山关的战斗情况,展示了1935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在娄山关战斗的恢弘历史画卷,馆内还陈列有许多图文史料与珍贵文物,成员们在讲解员细致的解说中,感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红色文化熏陶。
在娄山关口西侧山垭,一座高11米、底座宽6米的娄山关红军战斗纪念碑竖立着,碑上有参加过遵义战役的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题写的“遵义战役牺牲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15个行草大字,团队成员心怀敬意,一同面向纪念碑鞠躬致敬。在刻印着《忆秦娥·娄山关》的石碑下,成员们共同朗诵起这篇名作,感受毛泽东同志当年面对困难失利从容不迫的气度、夺下娄山关的壮志豪情,从中体悟对革命事业坚定的信心、为革命胜利奋斗终身的决心。
在遵义市娄山关
8月29日上午,团队成员跟车前往贵阳市息烽集中营,路途中一同观看描写革命先驱和爱国志士在集中营中同国民党斗争的影视作品《烽火不息》,了解到由国民党军统设立的息烽集中营是当时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管理最严、被称为“大学”的秘密监狱,但以张露萍、罗世文、车耀先等为代表的共产党员,杨虎城、马寅初为代表的仁人志士们,为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可歌可泣的斗争,直到许多人生命的最后一刻。成员们一方面因国民党反动派残暴的刑讯手段、狡猾的软化措施而感到触目惊心、不寒而栗,另一方面也被革命先烈、仁人志士们不屈服、不投降的可贵精神所折服。
下午,团队成员走进息烽集中营大门,接受带队老师主题为《炼狱烽火、光照千秋》的教学后,参观了本部八栋四十三间监房与附近山中曾关押杨虎城将军一家的玄天洞囚禁处,不同监房关押特定“囚犯”,除牢房外,还有强迫被关押者加工制作香烟等物品的小型加工厂。就在狱中,罗世文等共产党人居然秘密成立起临时党支部,带领狱友同敌人展开坚决斗争,体现出英勇无畏的革命风范。成员们还亲身走进军统用猪圈改造成的“感化室”,这里关押过我国“计划生育之父”马寅初,他在一米三的高度下蹲马步,不跪不蹲不躺下,表达自己对反动势力毫不妥协的意志。外角落里一处关押折磨进步人士的“猫洞”深达百余米,低矮狭小的空间里还设有水牢,据讲解员所说,有关部门在发掘时不断发现森森白骨,由于山洞岩石易坍塌,已经被封闭,但站在洞口就能感到阵阵寒意。
在贵阳市息烽集中营
参观了曾关押杨虎城将军的息烽集中营,团队成员还来到贵阳市黔灵山中的麒麟洞,这座天然溶洞曾被国民党反动派当作囚狱,关押过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中国年龄最小的烈士“小萝卜头”宋振中也曾辗转关押于此。麒麟洞内有一块巨大钟乳石酷似麒麟,因此得名,从洞内走出来可以看到张、杨二将军曾被囚禁居住的院落,曾经简朴的院子被改为展厅,供后来人重温历史事件、追寻革命足迹,1985年设立的文物陈列室内则陈列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图片资料。
在贵阳黔灵山麒麟洞
重走长征路,奋进新征程|“而今迈步从头越”
团队成员在前往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土城镇的路上,来到我国目前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以女红军事迹为题材的专题纪念馆——中国女红军纪念馆。该馆通过利用文字、图片、实物、全息剧院、场景体验等方式,分中国女红军发展的光辉历程、中国女红军个人展、“不忘初心、薪火相传”三个部分展示了1927年南昌起义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10年间中国女红军发展的英勇历程,刻录了4113位女红军的名字,重点讲述了731位女红军的英雄事迹,展陈了600余张女红军生平照片,216件实物,重现了女红军在长征中的传奇故事。女红军作为中国工农红军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柔软的肩膀承载起革命重担和民族大义。她们为坚定信仰而战,超越战事无常和生理极限,历尽苦难淬火成钢!“她们”在烽火岁月中对真理的坚持、对理想的坚守,“她们”在血雨腥风中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大无畏精神。数千名女红军战士,胸怀解放全天下劳苦人民的伟大理想,走上革命道路,以女性特有的坚韧肩负起革命的重担。长征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史诗,展现了豪情万丈的精神,铭记这些故事,传承这种精神,红色血脉必将代代相传。后人正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们不畏艰险、敢于斗争、知难而进、奋勇向前的优良品质,坚定不移地跟党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勇前进!
在中国女红军纪念馆
团队到达坐落于赤水河畔土城镇的四渡赤水纪念馆,展馆内容分为“土城战役、四渡序曲”,“一渡赤水、扎西整编”,“二渡赤水、再占遵义”,“三渡赤水、调虎离山”,“四渡赤水、出奇制胜”等五个篇章,凸显了四渡赤水的“神”与“奇”。而被誉为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得意之笔”的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后红军实现出奇制胜、摆脱强敌围追堵截的决定性战役,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范例。团队成员至此寻找红军征途中的“灯笼”,以红色文化浸润心灵,牢牢把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机遇,深入挖掘四渡赤水战史、英雄烈士及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优良传统奋进新征程、创造新辉煌。
在土城镇四渡赤水纪念馆
离开土城镇后,团队成员步入贵州仁怀市茅台镇,茅台镇地处赤水河畔,是川黔水陆交通的咽喉要地,在郁郁葱葱的河滨地带是四渡赤水纪念园,园内建有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红军长征过茅台陈列馆。陈列馆综合运用实物展陈以及声光电等技术,生动再现红军四渡赤水波澜壮阔的历史,展示中国工农红军在血与火中建立的不朽功勋。纪念碑建于当年红军三渡赤水河的茅台渡口朱砂堡山顶上,成员们徒步攀登仔细观摩,认真聆听,身临其境地体验了红军长征过茅台时的种种场景,感受茅台儿女在光辉历史的感召和影响下奋发图强、开拓进取的伟大精神。红军经过四渡赤水一战,粉碎了敌人消灭红军于黔北诸地的妄想,取得了长征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团队成员在历史现场学习“四史”知识,在革命圣地重温百年初心,力求落实“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要求,厚植师生心中的爱党爱国情怀。
在茅台镇四渡赤水纪念园
在茅台镇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百年沧桑路,奋斗筑华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我们,再次踏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这一重要历史时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36365线路检测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启了这次“重走长征路,奋进新征程”的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在短短一周中,参观了红军长征纪念馆、四渡赤水纪念馆、女红军纪念馆、红军医院纪念馆等红色革命场馆,还走进被习近平总书记称赞“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能找到乡愁”的“中国最美红村”花茂村;追寻红军足迹,先后走过遵义会议会址、苟坝会议旧址、娄山关战斗遗址、青杠坡战斗遗址(一渡赤水)、二郎滩渡口(二、四渡赤水)和茅台渡口(三渡赤水),通过实地体验、现场感受红色教育,将这一系列红色地标在地图上串联成线,结合过往对革命历史的了解,更深刻地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感悟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在黔长征时期艰苦战斗、坚守初心的意志,正是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激励着中国共产党和一代代党员同志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革命先烈用一颗赤诚之心和鲜血铺就了一条伟大光荣的长征之路,后来人理所应当地从他们手中接过担子,担起责任,成员们在本次“重走长征路”的征途中收获颇丰,更加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作风,深入学习党史,接受党史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