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党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 工作方案》(教党函〔2019〕90 号)、教育部《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6 号)、《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9 年本)》(教育部教社科函〔2019〕9 号)和《36365线路检测中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办法》(校委〔2017〕38 号)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主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坚定“四个自信”为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为抓手,着力提高思政课教师能力素质,切实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努力把思政课办成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渠道,办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二、目标任务
系统规划思政课改革创新,汇聚办好思政课的合力,不断加强课程建设,推动形成全校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抓住教材、教学、教师三大关键要素,注重课堂教学、网络运用、社会实践有机融合,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进一步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发挥思政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领作用,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
三、主要措施
(一)强化思政课程建设
1. 坚持思想引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 打造思政金课。思政课教师要深耕教材、讲清理论、用活素材、创新方法,提高课程育人的针对性,通过将政理、学理和事理相结合,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相结合,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和师生深层互动相结合,实现课程教学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
3. 完善课程体系。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 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必修 课,并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探索开设《体育思政融合》课程。
4. 加大数字化思政课建设力度。准确把握学生、学科与学术的新特点、新趋势,加强技术创新、内容创新、管理创新,打造具有体育学院特色的“理论库+案例库+课件库+试题库”的资源库, 为思政课教学提供资源支持。优化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资讯平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文献支撑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化教学平台等平台对思政课的辅助作用,实现数字化、现代化教学手段。
5. 拓展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比重,创新教学模式,用好社会大课堂,统筹思政课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落实学时学分、教学内容、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实践教学原则上覆盖全体在校学生,建设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二)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1. 加强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统一。以教育部指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为基础,依据时代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将系统化的教学体系转变为专题性的教学内容,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的有效转化。思政课教师要及时总结教学改革成果,形成一批具有时代特点、体育特色的教学专题。
2. 加强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衔接。坚持教学改革与课程内容结合,与体育发展结合,与专业知识结合,与学生实际结合的原则,按照“八个统一”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教学方法改革。不断探索和完善思政课“主题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模块。建立健全集体备课制度,着力实施教学攻关行动,组织评选优秀教学案例,开展思政课示范课观摩和展示活动。
3. 推进在线课程建设。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与时效性,积极推动示范课上线,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政课活起来,以精湛的“工艺”、时尚的“包装”、青年学生喜爱的方式,推动思政 课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4. 探索考查方式改革。探索思政课考试的新方法,在兼顾各课程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实行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考试模式,更加侧重考核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学习成绩、社会调查报告、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
5. 积极培育一流课程。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强化课程团队建设,遴选课程教材的知识点,构建一体化设计、深度融合的知识体系,强化课程评价,严格课程管理,坚持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
(三)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1. 强化师德师风规范。思政课教师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和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模范践行高等学校教师师德规范。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做教书育人的表率。
2. 配齐配足师资队伍。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 的比例设置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并配备到位。
3. 整合教师资源。积极推进校领导、二级学院负责人、教学名师、专业课骨干教师、学生工作骨干、世界冠军教练员和运动员等6 支队伍上思政课讲台。支持具有专业背景、可以胜任思政课教学的党政管理干部转岗,成为专职思政课教师。
4. 加大培训交流力度。制定思政课教师培养计划,定期开展骨干教师、新进教师培训,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鼓励教师参加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和教学交流会。每年组织全体教师进行社会实践1-2 次,帮助教师深入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和社情。
(四)搭建学科研究平台
1. 创设跨学科研究平台。结合体育院校的特点,立足学校思政队伍研究基础,成立跨学科研究中心。整合思政课教师、学生工作骨干和党务干部等队伍,在体育哲学、体育伦理学等领域探索研究方向,打造一批学术精品项目,为申报马克思主义体育学相关“自设二级学科”打基础。
2. 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开展与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相关单位的合作,建立友好马院,加强教学科研交流,切实提高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水平。
3. 增设体育伦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借助学校体育学一级学科优势,利用马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师资,增设四个研究方向,筹备培养体育伦理学研究方向的硕士生。
四、评价管理
1. 完善激励机制。加大思政课教师激励力度,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要把思政课教师作为学校干部队伍的重要来源,选拔党政管理干部同等条件应优先考虑有过思政课教师工作经历的同志。有计划地安排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参加校外挂职,对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加大宣传力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 强化工作考核。把教师参与思政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定期对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建立动态化、常态化、滚动式评价模式,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实行不合格思政课教师退出机制,对于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不能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的,或理论素养、教学水平达不到标准的教师,不得继续担任思政课教师,并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评优评先时一票否决。
3. 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领导干部听课制、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监控制等管理制度,认真执行教师考勤、学生课堂纪律管理等督导检查制度;完善学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同行教师评教、督导和行政干部评教等制度,加强对思政课教学质量的监控。
五、保障措施
1. 加强校党委对思政课的领导,健全工作机构,成立学校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我校思政课程建设工作。强化顶层设计,重点研究制定思政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政策措施。定期开展调研和专项研讨,制定具体政策措施,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2. 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走进课堂、深入运动队,每学期讲授思政课不少于2 次,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每学期讲授思政课不少于1 次。校领导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的讲话,是办学方向和育人导向的重要体现,应鲜明体现党的教育方针,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管思政课建设和分管教学、科研工作的校领导要主动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对学院开展经常性指导。
3. 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由 马克思主义学院统一开设全校思政课,统一管理思政课教师,统 一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学院党政领导班子职数合理, 按政治强、学术精、作风好的要求配备。
4. 保证课程学分学时。学校要合理安排教务,不得挪用或减少课堂教学学时,确保思政课各门课程有序衔接,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统编的最新版思政课教材和教学大纲。推行中班教学,班级规模原则上不超过100 人。
5.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凝练思政教育元素,积极推进把思政教育元素融进各类课程、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方法和途径,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专业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6. 保证学院办公用房。原则上教授有独立的教学科研办公用房。配备满足教学科研需要的硬件设备和图书资料室,图书期刊、音像资料齐全,更新及时。
7. 保障专项经费。学校在保障学院正常办公经费、课程建设经费、科研经费的基础上,按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40 元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用于思政课教师的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专项经费安排使用明确,专款专用。
8. 职称评聘政策支持。要改革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提高评价中的教学和教学研究占比,克服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弊端,引导思政课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在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工作中,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考虑思政课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