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解放思想
- 外文名
- Emancipate the mind
- 本 质
- 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
- 目 的
- 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
- 领 域
- 哲学
- 指 导
- 马克思主义
- 地 位
- 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
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邓小平理论不是一个抽象空洞的哲学命题,而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建设为对象,是由实践到认识乃至理论的科学思想体系。不仅具有丰富的哲学理论性和文化思想性,更重要的是具有广泛的指导性和实践性,从实践到认识和从认识到实践的全过程,自始至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一个辨证统一体,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内在要求,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从本质上讲,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只有首先解放思想,才能作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解放思想。这一辨证关系要求我们的认识必须同实际相结合,主观和客观相统一,才能站在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立场上准确的把握客观实际,联系实际工作指定正确的指导思想,经济战略和改革目标,克服实践的盲目性,增强工作的主动性,不断认识新情况,探索新途径,解决新问题,开创新的二者相结合的局面。辨证唯物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对存在具有能动作用,通过把握客观存在事物的规律性和内在联系,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我们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方面要改造我们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身的觉悟和素质,是我们思想观念冲破旧习惯势力的禁锢和束缚,把主观世界的思维意识与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结合起来,克服那些不符合实际的“习惯思维”和“主观偏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创造性的改造客观世界。另一方面,解放思想要着力于研究和解决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深层次问题,不能脱离这个实际去空谈,如果解放思想没有具体的形式和内容就会是一句空话,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实事求是的态度,解放思想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价值,这样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殆误绝好的发展机遇。
1977年7月,在党内元老叶剑英、李先念等同志的多次提议下,73岁的邓小平同志第三次复出,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等职务。当时,我国结束十年动乱不到一年,由于思想领域人们受“左”思潮影响时间太长,所以尽管粉碎了“四人帮”,但阴霾仍未散净。这年2月,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还联合发表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继续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向社会宣扬个人迷信和极“左”思想。社论向全国明确发出号召:“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逾地遵循。”随后,全国所有报纸都以通栏大字标题的规格隆重转载。在当时,两报一刊具有与中央文件相同甚至更大的政治影响力。这样,“两个凡是”不胫而走,立刻就成为全社会判断政治是非、行为对错的基本标准。显然,邓小平同志复出时,正是举国上下积重难返、百废待兴的时候,如何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尽快摆脱极“左”影响,解决“文革”遗留问题,把全党中心转移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这是邓小平同志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作为杰出的政治家,邓小平的过人之处就是能够以他的非凡胆略,一方面积极联合一批政治元老巧妙周旋,解决了一批冤假错案,使一些老同志重回领导岗位,另一方面,在时任中组部长、中央党校主持日常工作的副校长胡耀邦的辅佐下,积极在思想领域谋划怎样拨乱反正。1977年8月,中央党校内部理论刊物《理论动态》发表《理论工作必须恢复和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一文,批评了有些人“对待是非不以客观实际为准”,而是以“权威意见为准,以报纸刊物上的提法为准”。1978年1月,人民日报《文风和认识路线》一文提出:“检验工作好坏、水平高低的标准是看实践,还是去看别的东西?”同年3月,人民日报在《标准只有一个》的文章中进一步提出:“真理的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除了社会实践,不可能再有其他检验真理的标准。”
客观地讲,上述文章并没在当时引起太大社会反响,但它却如一场思想“热身赛”,给封闭多年的我国社会在精神上注入了活力,为日后更大范围、更大规模的理论讨论奠定了舆论基础,也促使理论工作者对实践标准问题去做更深层次的理性思考。1978年5月10日,有多名理论工作者参与写作修改,由胡耀邦同志亲自审定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理论动态》第60期全文发表;第二天,光明日报全文转发;第三天,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全文转载,新华社向全国发通稿,几天之内,该文迅速传遍神州。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七千多字,全文分四个部分: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从学术角度来说,该文阐述的不过是最基本的哲学道理,并无理论新意,但是,由于它恰好点到我国在真理问题上的教条主义“死穴”,触及到人们对待“两个凡是”的不同态度,因而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文章一出,举国震惊,一场围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由此在党内外公开展开。这场讨论与其说是理论争论,不如说是思想斗争,因为真理标准直指“两个凡是”,而人们在“两个凡是”上的不同思想立场,自然就构成两种不同的政治态度。过程无需赘言,这场讨论与斗争最后以极“左”派失败、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而结束,尤其是三中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批判了“两个凡是”,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原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空前活跃,改革开放稳步推进。在经济领域,“小岗村改革”轰动全国,人民公社悄然解体,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文化领域,小说诗歌佳作不断,美术戏剧新潮迭起,各类思想碰撞不已。一场思想大解放,给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带来全方位的大解放和大发展。 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
1989年下半年以后,受海内外政治形势的影响,国内再次出现思想纷争,以为改革开放要收、阶级斗争要抓的疑问不仅在社会,在党内也大有存在,这时候,蛰伏多年的“左”倾思想有了抬头空间,于是抓住机会又冒了出来。1990年2月,一篇《关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文章在北京某报发表,该文提出一个带根本性的质问:“是推行资本主义化的改革,还是推行社会主义改革?”也是这个年份,一家有影响的杂志在第一期发表的《用四项基本原则指导和规范改革开放》一文中指出,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就会冲击社会主义经济。”同年7月,北京某报发表《谁说社会主义“讲不清”》的文章,把矛头直接对准当时颇为流行的“摸着石头过河”和“白猫黑猫论”理论。还有一篇署名“闻迪”的《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文章,居然洋洋洒洒在某大报连续转载。就这样,在姓“社”姓“资”的争论上,“左”倾势力一度甚嚣尘上。思想上的混乱必然带来生产上的停滞和经济上的下滑,在当时,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一直在5%上下徘徊,出现较大的滑坡势头。不过,舆论界也有顶着逆流而上的情况。1991年春节第一天,上海解放日报就发表了震惊全国的《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的评论文章(当年是农历羊年)。这篇评论以犀利的语言冲破压抑,以极大的激情去歌唱改革、鼓动改革,“何以解忧,唯有改革”,就是本文贯彻始终的中心思想。随后,该报一鼓作气又接连发表《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改革开放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三篇文章,形成掀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系列评论。自然,黄浦江畔的声音很快遭到来自党内外各种持否定态度者的反对和批判,一些大报大刊纷纷发表文章,谴责之声不绝于耳,谴责的焦点,从《改革开放可以不问姓“社”姓“资”吗?》、《庸俗生产力观点是十分有害的》等文章标题上就可看出。其中最为突出的是,1991年12月,一篇集各种“左”倾思想之大成的文章《关于树立社会主义改革观的七个问题》在北京一家刊物出现,该文从改革的目的、标准、任务、方向等方面进行全面反击,把这场“左”、“右”之争推向了高潮。
在这种形势下,1992年1月,邓小平同志以88岁的高龄一路南下,到武昌、到深圳、到珠海,就改革开放中的问题沿途发表谈话。邓小平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震动全国,它冲破禁锢人们多年的思想禁区,解决了困惑中国多年的改革难题,为思想再次大解放指明了路径。“东方风来满园春”,当时,全国几乎所有党委机关报都转发了以此为标题,详细记述邓小平在深圳特区视察工作的长篇通讯。邓小平南巡谈话后,我国市场经济开始建立,股票这个十分陌生的东西开始在深圳发行,沿海、沿江、沿边开放的经济格局逐步形成,内陆地区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也逐步建立,整个中国经济呈现高速增长、浪潮迭起的生动局面。
———全世界自古以来,没有任何学问、任何东西是完全的,是再不向前发展的。地球是在发展的,太阳是在发展的,这就是世界。停止了发展就不是世界。事物总是有始有终的,只有两个无限,时间和空间无限。无限是由有限构成的,各种东西都是逐步发展、逐步变动的。讲这些,是为了解放思想,把思想活泼一下。脑子一固定,就很危险。要教育干部,中央、省、地、县四级干部很重要,包括各个系统,有几十万人。要多想,不要死背经典著作,而要开动脑筋,使思想活泼起来。
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是毛泽东同志在整风运动中反复讲过的。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在党内和人民群众中,肯动脑筋、肯想问题的人愈多,对我们的事业就愈有利。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没有这样一大批闯将,我们就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就无法赶上更谈不到超过国际先进水平。我们希望各级党委和每个党支部,都来鼓励、支持党员和群众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都来做促进群众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的工作。
我们当然不会由科学的社会主义退回到空想的社会主义,也不会让马克思主义停留在几十年或一百多年前的个别论断的水平上。所以我们反复说,解放思想,就是要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我们搞四个现代化,不开动脑筋,不解放思想不行。什么叫解放思想?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决不能够偏离四项基本原则的轨道,不能损害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全党对这个问题要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认为解放思想已经到头了,甚至过头了,显然是不对的。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改革创新,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开拓进取,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