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领广大青年学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落实我校下发的关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做好2020年36365线路检测中心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的通知,在体育教育与人文学院体育传媒系苏蔚平老师的指导下,“守护非遗 振兴乡村”实践团队分别对温州瑞安木活字印刷,高淳老街非物质文化遗产,杭州良渚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南通蓝印花布进行了调研。希望通过本次调研活动,将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展现在世人面前,并呼吁更多人能够加入保护传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悠久——温州瑞安木活字印刷
木活字,代表了中国古代活字印刷技术的精髓,被称为中国活字印刷技术的“活化石”。2008年,瑞安“木活字印刷技术”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作为“中国活字印刷术”现存的唯一载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费时费力的手工印刷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踪影难觅。在被世人几乎遗忘百年之后,木活字这一印刷史上里程碑式的技术,在瑞安被发现。在瑞安,以平阳坑镇东源村为集中地,全市还有一百多人从事木活字印刷这一传统职业。
小组成员们跟随非遗传承人吴老师来到瑞安东源木活字印刷展示馆,近距离接触了木活字雕刻工具并且观赏了雕刻现场。吴老师也与我们简单分享了他四十多年对木活字印刷的执着信念。
我们从吴老师那里了解到,文化部门经常组织当地中小学生参观东源木活字印刷技术展示馆,组织华裔青少年来东源木活字印刷村开展“寻根之旅”,让青年一代接受千年文化内涵的滋养,让年轻人走近家乡的交流,探访让家乡闪光的非遗文化。同时,在几十米外的东源文化礼堂里,会定期进行木活字雕刻、印刷文化的兴趣教学。学徒的年龄上至七八十岁的爷爷奶奶,下到十几岁的中学生。
本次瑞安的调研让团队成员有了对于木活字印刷的深度了解,木活字印刷技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努力,非遗继承人们也会继续努力,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让它不再是中国源远流长传统文化中的片羽吉光,而是持续且永久地在飞云江畔熠熠生辉!
热血沸腾——高淳老街非物质文化遗产
屯溪老街始建于明代,是当时主要的商贸街道。街道呈“一”字形,东西走向,全长八百余米。街道两旁的建筑大多为砖木结构,造型既具有皖南徽派风格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当地重点保护的历史文化遗产。团队成员通过对该地区民俗馆、民俗表演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地点的走访了解到,近年来,当地政府和民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对非遗的活态传承逐步重视起来,用打造地标,广纳地区非遗项目,集中展示等方式,提高项目的社会关注度,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团队成员还来到了位于屯溪街道的新四军高淳办事处旧址,大量的老照片、文献资料、图文解说及实物,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和苏南人民浴血奋战的经过和历史。在讲解人员的详细解说下,团队成员了解了新四军一支队在陈毅同志率领下,开辟茅山根据地,挺进苏南的曲折历程,深刻感受到,无数英烈为党和人民事业做出的巨大牺牲。同学们通过学习受益匪浅,更加坚定了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要时刻坚定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终身!
此次高淳非遗调研让实践团队成员们认识到了高淳地区丰富的文化遗产项目,了解到当地政府和群众对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寻求非遗活态传承方面采取的措施和努力,明确了在推进我国优秀文化保护和继承方面作为大学生应该如何去实施。同时,在新四军高淳办事处旧址寻访活动中,团队成员学习了党的光辉历史,坚定个人信念,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
初见文明——杭州良渚非物质文化遗产
良渚古城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群,于1926年发现,于2019年7月6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遗址群中发现有分布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坛等,出土物中以大量精美的玉礼器最具特色。
团队成员在管理员章先生的带领下,更深入的了解了良渚文化。从序厅右转便进入第一展厅,这里概貌地介绍了良渚文化的内涵、分布范围。整个第一展厅,在以良渚文化时期古老的原始生态环境和日常生活的大幅背景壁画场景中,复原了当时的快轮制陶和先民纺织的生动场面。可以想象到良渚先民的生活是相当滋润的。第二展厅设于博物馆主楼二层东侧,用6组展柜展示着良渚文化部分精品器物,有雕琢精美的玉器、磨制精细的石器及制作规整的陶器。第三展厅设于博物馆主楼二层西侧,复原展示了一座良渚文化时期的“玉敛葬”大墓,具有很强的视觉震撼,同时在四周墙面展示了不同等级的墓葬出土照片,通过丰富的墓葬资料的对比展示来揭示良渚文化社会等级的分化和阶级的形成。
这次的调研活动给团队成员带来了巨大的震撼,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文明使我们了解到更多从前的社会发展历史,增强了良渚地区的文化底蕴,更是丰富了中国的文化资源。
良渚社会等级示意图
团队成员与良渚当地人民了解良渚遗址
团队成员与良渚遗址博物馆管理员合影
艺术之家——南通蓝印花布
张仃说过:“我宁可喜欢一块民间蓝印花布也不喜欢团龙五彩锦缎,民间艺术有一种清新之气、自由之气、欣欣向荣之气。南通地方人杰地灵、文化积淀深厚、艺术氛围浓厚。吴元新同志就是由这片水土培养起来的年轻一代的蓝印花布艺术家,他三十年如一日从事蓝印花布艺术的收藏、整理、研究和设计工作,推陈出新,美化现代生活,使这门古老的传统手艺焕发出健康的青春活力。”
吴元新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杂记的代表性传承人。吴元新17岁中学毕业后就进了印染厂做学徒,23岁又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深造,多年来一直专门从事蓝印花布工艺的研究与开发。为继承和发展这项古老的民间工艺,他走遍了江浙一带乡间的田园农舍,收集了明清以来的蓝印花布、夹缬、绞缬、民间彩印等传统印染实物2.6万余件、10万多个纹样,于1997年自筹资金创办了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
南通蓝印花布起源于民间,发扬于非遗,是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包含刻花版、手工刮防染浆、手工染色、手工刮白、手工晾晒等步骤,具有淳朴、粗犷、明快的风格,其艺术形象往往是高度概括和夸张,有着浓郁地方特色。
蓝印花布过去多以实用为主,现则进军时尚艺术圈,在家居装饰、特色服装等领域大放异彩。传统融入现代,民间走向官方,寻常变为别致。蓝印花布的前世今生,在这条创新求变的道路上,绽放出绚丽之花。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小组各成员对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借助于自我所学,对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一定的助力作用。这次活动也坚定了我们继承和发扬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决心,这样一笔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一定会让他在这个文化大融合的时代更加熠熠生辉,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