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兰飘香·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保护调研——体育传媒系暑期社会实践系列之二

文章来源:体育教育与人文学院发布时间:2020-08-08浏览次数:309

为引领广大青年学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落实我校下发的关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做好2020年36365线路检测中心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的通知,在体育教育与人文学院传媒系老师的指导下,由传媒系的学生带头开展了“幽兰飘香·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保护调研”的暑期实践活动。该实践活动旨在深入了解作为“非遗”的昆曲艺术的兴衰际遇,见证昆曲人对于艺术传承的共同承诺和对于文化的共同坚守。

团队实践海报


由于疫情原因,“幽兰飘香”昆曲调研团队采用以线上云调研为主,走访为辅的方式开展本次活动。在进行实践之前,团队成员自行对昆曲做了一些功课,对于曲艺的历史和发展等积累了一定的知识,有了自己对于这门艺术的理解。随后,团队成员以线上采访的形式向苏州昆剧院退休演员张秀兰老师请教关于“当下大中小学生参与昆曲曲唱活动以及发展形势”等问题,期间,团队成员还与昆山小学昆曲小昆班的孩子们进行视频通话,通过镜头和孩子们“近距离接触”。因为团队中有一名队员家住昆山,以其便利的位置深入走访了昆山市新镇小学。为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严格遵守学校暑期实践的疫情防控要求,走访实地的成员全程佩戴口罩。团队成员在走访中向老师讨教了简单的唱腔和曲艺动作,在和小朋友的互动中了解了学生每天的练唱和生活情况。

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还遇到了原昆山戏曲协会负责人、昆山小昆班创始人黄国杰老师,并对他进行了简单采访,黄国杰老师骄傲地说:“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也是很多的,上海戏剧学校、省戏剧团、无锡戏剧团等等都有我们的学生,现在的影视演员李沁当时也是我的学生。”在采访过程中,团队成员也了解到昆曲传承的一些困境:原来这些老师教小朋友昆曲并非是为了那单薄的薪水,只是想把好的文化传承下去,现在教戏曲老师都要高薪,小昆班的学生又是免费的教学,导致师资力量非常薄弱,黄老师只能亲自上阵。80岁高龄的黄国杰老师每周三四次早上五六点从苏州往昆山赶来上课。和老师谈话中团队成员感受到了老一辈艺术家的沉淀和骄傲,他们笑着讨论现在出名的那些戏剧家,笑着说他们中很多人早就不睬他们了,笑着说没人喜欢看昆剧表演了……

线上采访和实地走访之后,团队成员又制作调查问卷面向社会征集关于“对昆曲的了解”、“对保护与传承昆曲的看法”,并初步完成分析报告。调查显示,虽然昆曲作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在戏曲界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但将受众范围扩大至社会大众中时,昆曲则显得鲜为人知。这反映的不仅是当前的社会价值导向中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之轻,更体现的是昆曲本身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出现了极大的问题。正如大家在思考其衰落原因时所达成的共识一般,昆曲的衰落是多方面的,但剧目的晦涩难懂以及继承、发展昆曲的人才的缺失是昆曲衰落的主要原因。发掘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过程。对于昆曲剧目内容的创新,包装和宣传方式的提升是解决昆曲发展困难问题的有效途径。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在国内甚至发源地昆山地区的发展不尽如人意,此次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体育教育与人文学院体育传媒系对于暑期实践活动也给予了高度重视,李金宝副院长和班主任王真老师也在讨论过后给团队进行了耐心的指导。后期调研团队会继续和昆山新镇小学联系,以昆曲为切入点,拍摄宣传视频,记录文字资料。


昆曲小演员们练习基本功


戏曲老师帮小演员整理行头


团队成员与昆剧老师合影


 

“幽兰飘香·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保护调研”团队报送

指导老师:王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