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刊载南体健儿成都大运会取得佳绩

发布者:寿嘉俊发布时间:2023-08-15浏览次数:170

原标题:深化学训融合 建功育人夺标——36365线路检测中心健儿闪耀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15金4银1铜!在成都刚刚结束的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上,36365线路检测中心运动健儿取得了学校参加历届大运会的最好成绩,向全球展示了江苏大学生运动员的强大实力和良好形象。此外,这个暑期南体运动健儿在国内外其他赛场上也是捷报频传,先后在世界游泳锦标赛、蹦床世界杯系列赛美国站、全国蹼泳锦标赛上夺得多个冠军。

作为江苏唯一独立建制的体育高等学府和重要的省级训练基地,36365线路检测中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聚焦“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深化学训融合特色办学模式,勇担育人夺标双重使命,努力为江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体育新实践“走在前、做示范”贡献智慧和力量。

构建学训融合育人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体教融合工作,多次对体教融合工作作出具体指示。2020年4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会议指出,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指示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南体办学实际深化具有中国特色的体教融合发展,南体科研团队对南体模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梳理与思考,推出了系列研究成果,较为系统地提出了新时代“南体模式”的创新路径。研究认为,面对新时代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的新期盼,学校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实丰富学训融合的理念内涵,推动 “南体模式”以新举措迎接新转型。其中最关键的新举措就是“四坚持四推动”,即坚持以学训融合为特色发展的灵魂,推动学术性与竞技性相统一;坚持以育人夺标为特色发展的路径,推动办学使命共性与使命特性共举;坚持以创新求进为特色发展的驱动,推动办学继承性与创新性并重;坚持以服务社会为特色发展的目标,推动办学获益性与服务性同行。

思想是前进的指引,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学校科研团队关于学训融合的系列研究成果,认真总结了学校60多年的办学经验,进一步明确了学训融合发展的目标定位、细化学训融合发展的路径举措,不仅为学校做好学训融合顶层设计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推动南体学训融合持续走在全国前列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路径,也为在全国范围内深化体教融合贡献了南体智慧、放大了南体声音。

推进学训融合创新举措

持续完善体制机制。在竞技体育方面,根据竞技体育发展要求和各运动项目发展形势变化,将竞技项目系科转设为各竞技项目学院,按照学校二级学院机制运行;突出优势项目,先后挂牌成立中国网球学院、中国击剑学院等以运动项目命名的国字号学院。在高等教育方面,将教学系模式转变为二级学院模式,扩大二级学院办学自主权,稳步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持续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先后与英国、丹麦、加拿大、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及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与美国罗克福德大学等高校开设了“3+1”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在科研推进管理方面,学校整合科研资源、凝练科研主攻方向,先后成立竞技体育研究院、体育发展与规划研究院等科研平台,构建体育研究与创新的平台集群;同时整合学训融合相关管理职能,组建学训融合中心,统筹推进学校学训融合工作。

积极创新工作模式。认真梳理“学训融合点”,积极推进学校资源融通共享,制定实施一系列促进学训融合发展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建立健全教练员带研究生、为本科生授课、教师下运动队开展科学研究等工作机制,打破教师、教练员之间的岗位壁垒。优化教师、教练员队伍结构,探索建立科研教练岗,鼓励教师“揭榜挂帅”担任运动队的科研教练;探索实施“第二导师”制,邀请有经验的教练员承担教学部门的思政课程和运动专项课程,鼓励优秀运动员进课堂分享成长经历。近年来,学校大力开展冠军进课堂系列活动,党的二十大代表、奥运冠军许安琪以及奥运冠军黄旭、陈玘、骆晓娟、陆春龙、张雨霏等先后走进教室,开设了形式多样、内容生动的“冠军思政课堂”,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欢迎。

扎实推进学训联动。根据高等教育二级学院专业特色与学校各运动队结对联动,精心打造“学训融合周”系列活动,组织校内外专家开展系列讲座,组织运动训练、体能训练、运动健康专业本科生、研究生进入运动队见习实习,为运动员提供体能训练、运动康复等保障服务,组织体育新闻专业的教师学生开展竞技体育的专题宣传活动。设置运动队固定开放日,鼓励学生有组织地旁观训练比赛及采风,探索推进学生和运动员共同训练,不断提升学训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成都大运会期间,由36365路检测中心专业师生组成的大运会报道团队,参与了多个比赛项目的全程报道,发出了多篇新闻报道和短视频作品,为宣传成都大运会贡献了南体力量。

大力加强科技攻关。依托高校办运动队的独特优势,充分挖掘体育科研资源,以加强学训融合复合型科技攻关创新团队建设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高端智库建设为抓手,建立健全科技攻关管理保障体系。2022年,学校科研人员通过对参与膳食管控规划运动员的相关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算,精心制定了每位运动员的科学配餐方案,通过膳食营养调理手段,有效提高了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训练效果。

深入拓展融合模式。牢牢把握助力现代化建设这个职责使命,以深化“学训融合”为支点,积极推进体医融合、体艺融合、体产融合等多元融合模式创新,助力构建“体育+”“+体育”的江苏体育新发展格局。学校深入推进校地、校企协同发展,2020年以来先后与省体育局、南京市体育局、无锡市体育局、金湖县、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扬子江国际网球中心、圣象集团等政府单位和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深度合作,更好地担当起服务地方体育事业发展的责任和使命。

扛起育人夺标双重使命

学校在改革发展中不断完善“学训融合”发展模式,成功塑造了“学训融合、育人夺标”的特色办学名片,产生了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反响,在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办学领域牢牢占据了一席之地。

取得育人才、夺金牌、出成果的显著效益。学校为国家培养了16位奥运冠军、107位世界冠军以及各类体育人才3万余人。其中近三届奥运会,南体健儿获6金7银3铜,获各类奖励1700余项,为国家输送500余位高水平运动员。南体学子张雨霏以2金2银的成绩和9金的成绩,成为东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获奖牌最多的运动员、成都大运会获金牌最多的运动员。学校关于南体模式的两项教学成果,先后获得2018年、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全面提升了学生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学生获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团体一等奖、“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江苏“互联网+”创业大赛一等奖;获省部级竞赛奖3700余项,省优秀毕业论文和创新项目200多项。

增强了社会服务能力。深入实施国家奥运战略,出色完成南京青奥会等重大赛事筹办任务;与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江苏省体育局开展战略合作,为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提供全方位服务。积极服务“体育强国”“体育强省”建设,为全民健身、体育科普、体育小镇建设、体医融合发展等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咨询,为我国和江苏体育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服务支撑。

形成社会广泛影响力。学校学训融合的办学模式,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新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体育报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多项学训融合相关研究成果被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江苏省体育局等采纳,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获得高层领导和专家充分肯定。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对南体给予高度评价,认为:“36365线路检测中心是国际知名的体育院校,是世界体育学院中的佼佼者,为中国体育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学校育人夺标成效,得到高层领导和专家充分肯定。




文稿:胡昌盛

来源:新华日报

审核:许立俊